注冊成功
X
W3Cschool
恭喜您成為首批注冊用戶
獲得88經(jīng)驗值獎勵
在我還年輕的時候,在講解經(jīng)營12條之前,我就向大家提出,要多行善,多作對他人有益的事。中國有句古語,叫做“積善之家有余慶”,意思是,多行善,多做好事就會有好報。
從很久以前開始,我就一直強調(diào),世間存在著因果報應的法則。我曾向大家介紹過安岡正篤先生寫的《命運和立命》這本書,這本書對年輕的我產(chǎn)生了深刻的影響。
書中說,在這個世界上,存在著因果報應的法則,如果多做好事、善事,那么家人、家族有好報不必說,這種好報還會貫穿你的一生。
利他的行為,就是以親切、同情、和善、慈悲之心去待人接物,非常重要。因為,這種行為,一定會給你帶來莫大的幸運。
我相信這個法則,在經(jīng)營企業(yè)的過程中,我努力實踐這個法則。多做好事,就能使命運朝著好的方向轉(zhuǎn)變,使自己的工作朝著好的方向轉(zhuǎn)變,這是我的信念。
日本過去就有“情不為人”就是同情并非只為他人這種說法。意思是講,對別人有情,為他人行善,日后必有好報。
另一方面,也聽過這樣的事:真心幫助別人,結(jié)果反而自己倒霉。比如說,為了幫朋友解脫困境,去充當他的貸款連帶保證人,本以為做了善事,想不到出了麻煩,以至連自己的財產(chǎn)也喪失殆盡。
還有一種情況,朋友有困難開口借錢,你借給他了,他卻遲遲不還,讓你陷入困境。
“不是說善有善報嗎?怎么我做善事卻得到了惡報?”有人這么說。我認為這種說法不對。
在那樣的場合,只憑感情,只憑同情,就慷慨解囊,或當他的連帶保證人,這本身就是一個問題。
我曾對大家講過,作為經(jīng)營判斷的基準之一,有“大善”和“小善”之分
朋友手頭緊,找上門求你幫忙,僅僅因為他來求你,你就同情他,不假思索就出錢相助,表面上看你是幫了他,實際上是害了他。
他之所以債臺高筑,原因在于此人做事馬虎,花錢大手大腳,缺乏計劃性。如果你可憐他而借錢給他的話,反而會助長他那馬虎和揮霍的壞習性。
遷就朋友的不合理要求,這是“小善”,你關愛和同情他的方式不對,是幫他的倒忙,讓他越陷越深。
朋友找上門來借錢,央求你作他的連帶保證人,這時,首先你要問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,要認真調(diào)查,如果是由于他做事不檢點,乃至揮霍浪費才導致了今天的結(jié)果。
那么你應該斷然地拒絕他,明確告訴他,這個錢不能借,而且,你還要勸導他正視眼前的困難,接受教訓,重新振作起來。
“情不為人”,同情他人,為他人多做好事,結(jié)果必然利人也利己,這絕對錯不了。我堅信這一點。
在戰(zhàn)爭時期,有個人曾經(jīng)給家父幫過大忙。有一天,這人的兒子來找我,想從我這兒借錢。
我把錢借給他了。但是,我既沒有讓他寫借條,也沒有問他的還款計劃。
我覺得,那人的性格不可靠,表面上,我是借錢給他,實際上,我是送錢給他,我壓根兒沒有打算讓他還錢。后來,他也從此沒有回應。由于我一開始就不準備他還錢,所以,我并沒為此而煩惱。
到現(xiàn)在為止,別人向我借錢的事有過多次。但是,以必須還錢為前提,我才肯借出,這種情形一次也沒有。
因此,做了好事沒有好報、反而遭人背叛的事,在我身上一次都沒有發(fā)生過。
有一次,一位公司員工的父親遇到了麻煩,他們父子倆一起深夜來到我家。當時,我仔細地詢問了事情的原委,最終斷然拒絕了他們的請求。
“伯父,我把錢借給您是會害您的。我也許不了解您現(xiàn)在困難到哪個地步,但我還是不能答應您。伯父,您要挺身接受您現(xiàn)在面臨的苦難,必須承擔得住才行。”
另一方面,我也覺得自己有些冷酷,但是當時的決斷沒有錯。那位公司員工現(xiàn)在已是京瓷的干部,從事海外營業(yè)方面的工作。他爸爸從那以后也重新振作了起來。他還跟別人說,應該感謝我,多虧了那時我對他的幫助和鼓勵。
為了讓人生更幸福,為了讓經(jīng)營更出色,希望大家多行善事、多作對他人有益的事。
以上內(nèi)容是否對您有幫助:
更多建議: